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
“白衣外交官”丁玲:她在非洲唱响生命之歌
发布时间:2023-11-24 来源: 浏览:162次

忙碌的南医大四附院门诊里,儿科副主任丁玲正耐心地回应着病儿家长的各种疑问……丁主任曾是一位“白衣外交官”,2019年,第29期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出征,作为儿科医生的丁玲来到了奔巴岛的阿卜杜拉姆齐医院。没有产检,儿科医生紧缺,不到万不得已,妈妈不会带着孩子到医院看病……这些都是丁玲当时面对的情况。援桑的一年时间里,丁玲尽己所能救治患儿,帮助当地医生护士提高诊疗水平。如今虽已回到国内,她还是会想方设法为当地困难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收到求助,一种“怪病”在“肆虐”

20197月初,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9名队员抵达奔巴岛,他们在阿卜杜拉姆齐医院工作还没到一个月,就接到一个紧急通知。当时距离医院很远的一个地区Kwale,出现了一种“怪病”:孩子到一定年龄会出现皮肤溃烂,眼睛看不见东西、怕光,嘴巴、口腔、鼻子会相继烂掉。该病已造成7人死亡,因为疑似传染病,给当地居民及医生带来不小的恐慌,奔巴岛的卫生署署长希望中国医疗队能紧急赶赴当地给予医疗援助。

“当地医生传来图片资料时,我都震惊了,每个患儿的面容都十分恐怖。”丁玲说,刚来非洲人生地不熟,又对这种疾病不了解,当时内心是很害怕的,担心会不会有非常强的传染性?该怎样做好防护?未知会带来本能的恐惧,但作为医生的她,理智很快占据了上风。丁玲和她的团队连夜查资料,准备防护用品,队员们互相打气,做好充分准备后,一同前往奔巴岛北端的Kwale。“在义诊现场,很多家长早早带着孩子等候。我发现年纪很小的孩子,症状会轻一点,只是皮肤问题,可等到5-6岁问题会加重,从牙齿、口腔溃烂到鼻子,更严重的不到10岁就会死亡。”丁玲介绍,通过病史采集、体格检查,并与国内专家远程视频讨论,基本确认引起当地群众恐慌的疾病,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——着色性干皮病。

经了解,该病在当地已发生十余年,病例逐年增加。“因为当地人近亲结婚比较多,一旦父母都携带这种基因,孩子大概率会患病,根本上只能通过减少近亲结婚来降低发病率。”丁玲说,之后我们又对这些家庭做了几次随访,指导他们如何治疗及预防,并赠送了墨镜、遮阳帽等物资,防止病情进展恶化。

不是传染病,也不是巫蛊,十几年的谜团终于被揭开。这次快速高效的紧急行动,不仅受到当地医生和民众的由衷感激,也让当地卫生部门更加佩服与信任,卫生署署长还特别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了与医疗队的合影。丁玲十分自豪地表示: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援外医生的价值吧。”

 

助手只会回“yes”,那就手把手教,带出队伍

援外期间,丁玲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不通,检查不全。“这位病人今天发热吗?”“yes。”“发烧多少度?”“yes。”“今天的饮食怎么样?”“yes。”无论问什么,助手都回“yes”。这个现状让丁玲很是苦恼,本地医院没有专业的儿科医生,全部都是护士,不仅业务上难以交流,连基础的问诊都难以达成。因为当地护士、病人多讲斯瓦希里语、方言,他们讲的丁玲听不懂,丁玲讲的英语他们也听不懂。

除了沟通困难,因为医疗环境、设备稀缺等原因,很多检查也做不了。“CT机是我们中国援助的,但因为一个零件被老鼠咬坏了,也用不了。”丁玲说,如果病人发热,在国内我们会建议查一下血常规,但这边就是这样最简单的检查也不能保证,血常规仪经常一坏就是几个月。刚开始,我只能一直守着病房的重病人,基本上24小时待命,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,靠临床经验去治疗。”

丁玲印象最深的是抢救一位早产儿,当时情况危急,孩子的存活率很低。“孩子的妈妈因为子宫大出血,切除了子宫,如果这个孩子也保不住,她恐怕再难成为一位母亲。”那一刻,丁玲决定尽最大努力去救孩子。没有呼吸机,她就利用输液皮条制造了简易的CPAP装置(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),最终把孩子救了回来,年轻的妈妈抱着这个孩子,感激地泪流满面。此后遇到呼吸困难、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采用此方式,治愈率也明显提高。

援外期间,丁玲共诊治非洲患儿5000余人,成功抢救危重患儿200多例;在医疗救助的同时,她还先后培养出8名当地儿科医生。“我觉得既然沟通困难,那就手把手教,想办法培养他们。”丁玲觉得,这也许是给非洲医疗最大的帮助,“这是什么疾病?是怎样诊断的?疾病发生后现有什么药可用?我都整理成一个手册给他们。”从理论知识、规范查体到诊疗思维、技术操作以及病案医嘱的规范书写等,丁玲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医护人员。“现在他们只要拿着我的手册,基本上常见病就能解决了。”她笑着说。

爱还在继续蔓延!“因为我也是妈妈”

临床上,很多患儿因为家长的忽视或错误处理,导致病情加重,送医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,于是丁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妇产科主任一起,编写了一本《奔巴妇幼保健手册》,让当地医生和家长学习,尽可能保障当地儿童的健康。

在多次走访中,丁玲还发现很多营养不良的婴幼儿。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一些婴儿出生后没有母乳,家里又没有钱买婴幼儿奶粉,只能喂养木薯粥,造成营养不良。“作为一名儿科医生,两个孩子的妈妈,看到这样的情况,真的无法不去帮助他们。”丁玲很感慨,她经常会买奶粉、衣服等送给有困难的家庭,尽可能地帮助他们。

爱的种子也在丁玲两个儿子心中生根发芽。援外期间,每天下午3点左右(国内晚上8点左右),她都会和孩子们视频,通过互相激励表达彼此的思念。“我会给他们看看非洲的医院,让他们和非洲的孩子打打招呼。他们了解到这边条件艰苦,就把自己的零花钱省下来给非洲的孩子买玩具、衣服、药品。”对此丁玲很是欣慰,本只是想尽可能多陪伴儿子,没想到孩子们比她想象的更懂事,“他们看到我的努力,把我当做榜样,以我为荣。”有了孩子们的支持,丁玲的心也更稳当了。

一年多时间,丁玲圆满完成了援外工作,但这一切还没有完全结束。回国后,每当新的医疗队前往支援时,她都会请他们带点礼物送给非洲的朋友,她也会定期给非洲的孩子寄点东西。这份爱,至今还在延续着。